教学成果奖培育|设计学院解锁川大经验,点燃教师创新力

发布日期:2025-05-16    浏览次数:

培训会议背景

高校教学成果奖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乃至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检阅。5月16日,设计学院开展了“高校教学成果奖的显性化表达与证据链构建策略”专题培训。郑书敏副教授结合其参与的国家级培训项目经验,以四川大学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经典案例为蓝本,系统解析了从选题创新到材料凝练的申报全流程,为学院教师提供了极具实操价值的指导。

课堂耕耘成果转化

“教学成果不是‘无根之花’,而是扎根于日常教学的‘果实’。”郑书敏老师开篇点题,强调教学成果奖申报的本质是对教学改革的系统性总结与升华。她以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改革为例,剖析其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教学模式,最终成为全国标杆。“教育部的‘以本为本’政策不是口号,而是藏在课堂里的密码。”现场教师频频点头,有老师直言:“原来我们指导学生完成的非遗IP设计项目,稍加梳理也可以形成特色成果!”

从川大经验到武传实践

(1)选题创新:聚焦政策与学科特色

郑老师以"探究式-小班化"改革为例,强调选题需对接国家"以本为本"政策与学科特性。川大通过小班教学和非标考试破解传统课堂难题,老师们立刻想到了设计学院可延伸"赛教融合""项目化教学"等特色模式。

(2)成果培育:构建系统化证据链

通过全过程学业评价和智慧教室建设,形成教学-评价-激励的完整证据链。建议教师以课程为单位,整合教案、学生反馈及社会服务案例,建立逻辑严密的成果框架。

(3)材料凝练:强化叙事逻辑与可视化

将非标考试案例编册出书提升可视化效果。申报材料应采用"问题-对策-成效"叙事结构,重点展现改革对学生能力、学科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立体化影响。

设计学院将以此次培训为转型契机,深度融合“证据链构建思维”,对“以赛促教”成果进行系统性升级——从“赛事获奖”到“模式输出”,通过提炼各类学科竞赛和设计项目等实践案例中的“教改基因”,构建“行业需求画像-课程体系迭代-产业反馈闭环”的立体化模型,推动教学成果精准对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标准》等国家级指标体系,最终形成“教赛产三位一体”的可复制范式,为应用型本科建设提供兼具创新性与普适性的“武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