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2025届摄影专业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合辑(三)

发布日期:2025-04-18    浏览次数:

导言/Inter

当镜头成为观察世界的眼睛,影像便承载了时代的呼吸与心跳。本届摄影专业毕业展延续"传统文化"、"现代乡村"、"长江影像"三大创作方向,以扎实的影像实践呈现年轻一代对现实的思考与艺术的探索。传统文化”方向展现了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传统的手工艺和民间风俗,通过镜头传递着历史的厚重和传承的力量。“现代乡村”关注乡村的变迁和生活状态,记录了村庄、农民的劳作和生活场景,"长江影像"创作群体沿江水行走,用多元媒介书写河流史诗。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选题,作品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观察角度达以及新的表达。在影像媒介上本届毕业展也有诸多尝试,其中有流明摄影、宝丽来移膜、跨媒体艺术、传统胶片摄影等。这些尝试不仅展现了摄影技术的演进轨迹,更印证了青年创作者对影像本体的持续追问。

百余组作品如同棱镜,折射出四年专业淬炼的光谱。他们既是对客观世界的真诚凝视,也是内心图景的显影;既有对摄影传统的致敬,亦包含突破边界的勇气。愿这些年轻的目光所及之处,不仅能唤起观者心中图像的共鸣,更能引发对生活、对社会、对文化的深层对话。让我们通过这些影像,感受摄影的温度与力量,见证这些成长与蜕变。

作品推介/Work promotion

01

作者:袁茜

作品名称:《藏地牧野》纪实摄影创作

指导教师:彭琬璋

作品介绍:

本作品以藏族牧民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的互动为核心,通过镜头展现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作品以呈现藏区特有的生态环境与牧民生活的韧性和纯真为主要目标,力图用真实的影像唤起观众对藏区人文与生态的关注。通过深入藏区生活,在他们的日常劳作中观察和记录生活细节。

02

作者:刘梦盈

作品名称:《渐远的距离》纪实摄影创作

指导教师:何青

作品介绍:

本作品以纪实摄影为载体,聚焦城市化进程中“附近的消失”现象,通过记录南京三个新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与居民生活状态,探讨人与人、人与环境间的疏离感。作品以“闲置空地”“社区树木”等为视觉符号,结合数码和胶片两种介质,客观呈现公共空间的荒废及居民互动的减少,将社会学概念“附近的消失”视觉化,并通过类型学摄影与视觉并置手法强化对比,引发观者对社区归属感缺失的反思,呼吁重建“附近”以缓解现代生活的焦虑和虚无。

03

作者:徐敬尧

作品名称:《卓明》艺术摄影创作

指导教师:何青

作品介绍:

本作品聚焦儿童的情感世界,通过虚构角色“卓明”的视角进行艺术化表达,借助摄影形式重塑他们生活的片段与细腻情感,儿童对未来的期待、好奇、迷茫以及纯真的情感在影像中以主观视角提取并强化,引发观众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与共鸣。

04

作者:邓立豪

作品名称:《跃过灵魂的边缘》艺术摄影创作

指导教师:蒋佩岑

作品介绍:

作品探讨在当代社会下出现的存在主义危机。以钱币、玩具等象征性符号构建超现实场景,将抽象的哲学命题具象化。从物质欲望对精神世界的侵蚀,到迷茫中的挣扎与探索,最终抵达自由的境地,将存在困境转化为视觉隐喻。作品以开放式结局引发观众对生命意义的反思,既是对个体内心挣扎的艺术化呈现,也是对现代社会精神困境的批判性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