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传媒学院环境设计系召开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07-04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3日下午14:00,武汉传媒学院环境设计系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在学院7207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旨在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优化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会议由环境设计系沈婧副教授主持,特邀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王贞、武汉科技大学环境设计系系主任李一霏、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设计学院副院长叶砚蒇;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设计学院副教授韩冀、青·微舍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胡兴、武汉懒人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锋、武汉小小空间事务所设计师钟依豪以及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的骨干教师和2023级学生代表谌果钰共同参与论证。

会议伊始,主持人沈婧副教授致欢迎辞,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并宣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

随后,沈婧副教授就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背景、核心思路及课程体系进行汇报。新版方案秉持“艺科融合,强技精益”的办学理念,依托学校传媒特色优势,紧扣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计划,面向湖北数字文旅生态建设需求,以“虚实融合+智媒建造”为特色,设立数字场景、数字展示两大方向模块,构建“艺术创意、数字技术与空间思维”为核心的三维能力矩阵,着重培养能够胜任影视游戏场景美术设计、游戏策划与地编、数字展示设计、数字文旅及智慧城市更新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论证环节,与会嘉宾结合各自领域经验,对培养方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王贞 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王教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她建议首先要树立专业特色,突出传媒院校的设计教育优势;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技能,强化传统空间理论知识与数字化项目制教学的衔接,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同时充分考虑国家战略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平衡。

李一霏 副教授(武汉科技大学)

李主任从设计教育的本质出发,提出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建议增设理论体系基础课程,并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合入专业课程包;其次要平衡艺术与技术的教学比重,避免过度强调软件技能而忽视审美素养,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下,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空间认知,保持环境设计教育的优势。

叶砚蒇 教授(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叶砚蒇教授高度赞赏方案"数字+传媒"的特色定位,认为这种培养理念准确把握了行业发展脉搏。他表示方案在数字化与传统设计融合方面做出了开创性探索,特别是项目制培养模式的引入,将极大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建议进一步强化与计算机专业的跨学科合作,通过项目制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继续深化适老化设计等特色方向建设。

韩冀 副教授(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韩冀副教授认为方案科学处理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将数字化作为一种技术表现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非单纯软件操作技能,夯实环境设计的理论知识基础,应对未来更多更新的软件技术迭代更新。

胡兴 创始人(青·微舍工作室)

青·微舍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胡兴表示方案提出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切实可行,将有效促进产学研融合。数字化培养贯穿全程的设计理念,既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又保持了专业特色。建议参考部分高校的实验班模式,从大一开始融入数字化内容,采用小班教学,数字化培养要贯穿全程,同时保持传统空间知识的学习强度,让校企合作真正落地。

刘锋 创始人(武汉懒人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懒人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锋表示本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聚焦动漫影视,结合数字文旅VR大空间,培养方向与就业的对标非常清晰,特别是对审美素养和沟通能力的强调,正是当前企业最看重的核心能力。

钟依豪 设计师(武汉小小空间事务所)

作为校友代表,武汉小小空间事务所设计师钟依豪结合自身职场经验,认为其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体系建构能够有效帮助自己在就业前建立工作所需的实践能力,其中施工工艺等实践课程的实用性教强。同时建议此次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设计内涵。

会议最后,沈婧副教授作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学术与行业的智慧,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前瞻性、落地性、特色化”的修订方向。环境设计系将充分吸纳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并深化与高校、企业的三方合作,共同打造“传媒特色鲜明、行业认可度高”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高地,为社会输送“懂美学、塑空间、精技术、善造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