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月2日至6月7日,武汉传媒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120余名师生赴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开展为期6天的乡村振兴非遗活化研学考察,围绕"非遗传承·乡村振兴"主题,深入挖掘宣恩地域文化特色,助力当地文化振兴。
本课程聚焦恩施州宣恩县,将兴隆者街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同时对墨达楼、惹溪街、西兰卡普文化传承基地等宣恩特色文化资源展开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以专业视角解读乡村文化、景观及非遗元素,通过参观、调研、记录与分析,提升设计观察力与分析能力。同时,学生们还与当地居民、文化传承人及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交流,了解兴隆老街建筑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以及背后的故事,并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多元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宜恩旅游发展现状,为后续设计实践积累经验、开拓思路。
在恩施州宣恩县的非遗探寻之旅中,同学们有幸拜访了中国民族织锦艺术大师黎承菊老师和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人 、“织吖、阿尼阿兹”品牌创始人孙莉老师,深入了解西兰卡普织锦技艺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并共同探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
西兰卡普是湖北恩施土家族的传统织锦技艺,“西兰”意为铺盖,“卡普”即花,以红、蓝、黑为主色调,纹样多达120余种,记录着土家族的图腾信仰与生活智慧。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中,同学们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设计手法传播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如,提炼宜恩非遗元素进行设计创新,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装置与街道美陈;运用科技赋能手段,开发数字化展陈平台展示非遗技艺;以及推动文创开发,设计如织锦图案服饰、茶文化衍生品等非遗主题产品,促进非遗市场化传播。

师生们深入宣恩县兴隆老街与墨达楼,展开了一场传统建筑与数字科技的跨界对话。在调研中,同学们手持测绘仪穿行于青石板巷,记录吊脚楼的榫卯结构、风雨廊桥的空间韵律,剖析土家建筑"依山就势、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
不仅系统梳理了土家吊脚楼的营造技艺与空间美学,尝试将AI图像生成与传统纹样设计相结合,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可能。通过短视频创作与交互式数字展览,让沉睡的古建"开口说话",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视角。这场调研既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更是"艺术+科技"融合育人的生动实践,展现了新时代文化传播者的创新担当。
积极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运用前沿技术提出系列创新方案:植入以参数化设计演绎西兰卡普纹样的光影艺术装置;提取茶文化元素设计文创产品;运用生成式AI创作非遗主题数字艺术藏品等。这些实践不仅落实了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科技赋能非遗保护"的要求,更以设计为桥梁探索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让古老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通过本次“行走的课堂”的实践学习,同学们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真实场景,为文化旅游宣传推广与非遗活化传承提供源自一线的创新思路与可落地的设计方案,有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这些在行走中孕育、充满创意思维与艺术创新的作品,能够成为连接外界的桥梁,显著提升当地知名度,有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外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宣恩文化的深厚底蕴,亲身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