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高发骗局拆解
守护青春“钱袋子”
不透露 不点击 不轻信
近年来,诈骗分子的套路不断翻新,严重侵害大学生财产安全与身心健康,筑牢反诈防线已成为每位学生平安校园生活的“硬核护盾”。在大学校园生活中,有哪些常见诈骗手段?面对诈骗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本期大学生防诈骗指南已送达,让我们一同守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海报制作:摄影B2402刘怡柳)
1先搞懂:什么是诈骗?
先搞懂:什么是诈骗?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其特点具有诱骗性、目的性、危险性。

(海报制作:动画Z2401班刘欢)
2必警惕:五种高发诈骗手段,个个藏陷阱
1刷单返利类:“先给甜头,再卷本金”
套路:先让你完成点赞、关注等简单任务,返还小额佣金获取信任;接着以“任务升级、佣金翻倍”为由,诱导下载陌生APP充值,最后无法提现。
2虚假贷款类:“无抵押低利息,全是套路”
套路:以“征信有问题”“需要保证金解冻”为由,让你下载虚假贷款 APP,上传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后,要求转账“会员费”“解冻费”。
3冒充亲友/老师类:“孩子要补习费,速转!”
套路:盗用微信、WhatsApp 账号,模仿亲友或老师语气,发送 “补习费”“缴费通知”,甚至能快速回应质疑,直到说错关键信息(如老师姓名)才暴露。
4中奖诈骗类:“恭喜中奖,先交手续费”
套路:用短信、电话通知你 “中了大奖”,但要先交 “所得税”“公证费”,转账后再无下文。
延伸陷阱:部分骗子会附钓鱼链接,点击后盗取银行卡信息。
5AI 换脸/钓鱼邮件类:“高仿账号,难辨真假”
套路:用 AI 生成与官方一致的邮件、头像,以 “账户冻结”“订单处理” 制造紧迫感,诱导点击链接填账号密码。

(海报制作:动画B2402班丁俊伟)
3防范口诀请查收!
四要:
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
微信、支付宝要开启转账延迟到账功能。
网上聊天时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
接到可疑电话或被骗要及时拨打110。
四不要:
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微信、电话、短信。
不要汇款:突如其来的汇款、转账要求。
不要泄密:身份、手机号、银行卡等信息。
不要点击:网页或短信中的不明链接网址。
六个一律:
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一律挂掉。
所有短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一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八个凡是:
1. 凡是自称公检法人员要求汇款的,都是诈骗。
2. 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
3. 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都是诈骗。
4. 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都是诈骗。
5. 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6. 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都是诈骗。
7. 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的,都是诈骗。
8. 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都是诈骗。

(海报制作:动画Z2402班王一川)
转发这篇指南到朋友圈,和同学们一起筑牢反诈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