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图回顾|环境设计专业2022级《文化空间景观设计2》终期评图

发布日期:2025-11-04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28日下午在7208智慧教室

22级环境设计专业迎来了本学期景观课程终期评图

现场交流氛围浓厚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设计吧!

课程主题

课程名称:《文化空间景观设计2》

课程学分:5学分

课程学时:80学时

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阐述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设计流程及方法。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城市家具改造设计,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来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通过实地调研、项目制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文化转译、策略构建、设施实施等多个层面进行方案深化。课程注重实践导向与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为毕业设计及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设计场地

本次课程选取2个老旧社区作为重点改造项目,包括:武汉市洪山区博文花园小区(约7公顷,含建筑面积)、武汉市洪山区机施小区(约6000平方米,含建筑面积)。详细场地图纸如下:

场地1 博文花园小区

场地2 机施小区

根据要求对提供的地块进行老旧社区更新改造设计,选取武汉市洪山区某片区老旧社区作为重点改造项目,结合公共空间萎缩、设施老化、文化记忆流失等进行思考。通过空间功能重塑、设施更新改造、视觉信息系统设计等,探讨城市老旧社区更新中的人本理念与在地文化再生。最终完成一套功能完善且布局合理的老旧社区更新改造设计方案。

具体要求:

1、整体部分(整体平面规划、停车位、功能梳理、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基础设施布点等):

功能布置合理,交通规划恰当、尺度合理。主题文化特色突出、策略得当。

2、设施设计部分(具体广场设计、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休闲设施等):

造型优美、功能性强、尺度适宜,有创意,新颖别致,形态、色彩与周边环境协调。

3、形象提升部分(包括导视系统设计、入口门头设计、沿街及内部店铺广告牌等):

文化特色突出、视觉元素统一、系统化。IP形象突出。

评图专家

吕宁兴

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湖北美学学会理事。主要方向: 建筑设计/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历史与理论。

宁宇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九综合分院所长/主任工程师,园林/规划高级工程师。主要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黎江波

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所主创设计师,风景园林工程师。主要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现场照片

成果展示

01作品:《时溯叠境》

图片

▲作者| 夏如萍 胡韵可 陈依阳 金欣悦

专家点评:设计方案完善,设计理念新颖,在图纸表达方面突出,整体的落地性较高。建议在前期实地调研部分还要将停车位置及数量进行一个全面的考察,方便后续重新规划流线。人群的需求部分还要更深层次的探讨,在设计时才能做出满足居民需求的社区功能。要想做出更实际的项目,需在小区日照情况补充说明。同时,在设计前期,可以多找一些真实案例分析、参考。

02作品:《耕邻记》

▲作者| 程羽翼 吴梓恒 阳臣赜 郑颢瑜

专家点评:该设计以“农耕文化激活邻里关系”为核心,精准切中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闲置、邻里链接弱的痛点,“耕邻记”概念与“生产+社交+文化”生态构想,为社区人文重塑提供差异化思路,设计风格突出。IP形象设计是突出亮点,能强化全龄段情感认同,若是IP部分能形成完整导视系统,结合楼栋标识、功能区指引等应用规范,设计会更加完整

03作品:《博文·新生》

▲作者| 冒秋炜 杨以琳 郑黄青 蔡舒彤

专家点评:设计的主题很契合小区的场地文化,且整体规划上表现的很合理,尤其体现在停车场的的规划设计和小区的功能分区。其次在IP形象设计上充分的体现了报纸的元素。建议在增加小区内楼栋外立面的设计感,尤其是一楼的外立面设计,使其与主题相呼应可以加强立面视觉的观感。同时,设施不能局限于一种形式手法,可以适当的多一些形式,加强其趣味性。

04作品:《Laboo的低碳实验室》

▲作者| 魏钊 张梅欣 胡欣怡 曾睿

专家点评:该方案在前期调研方面比较严谨完善,对于整个社区进行了人文调研,了解了居民需求;也对整个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核实,为后期对社区改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雨水花园”的核心主题也在整体设计上有显著的效果,后续在雨水花园的设计方面还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贮水类植物,并且在整体设计中增加一些透水地砖,在材料方面可以结合该项目的低碳环保理念,多使用一些环保理念的材料,会表现的更加完整。

05作品:《浮生半日闲》


▲作者| 宋子涵 钟梦婷 柳湘 孟凡木子

专家点评:设计方案在图纸表达方面表现突出,整体逻辑思路清晰。值得肯定的是,设计在文化主题的挖掘与呈现上做出了积极尝试。若能在文化概念的定位上进一步推敲,将“你好、邻居”调整为更贴合场地的设计来传递,且增强设计的故事性与场所归属感,确保方案主题在创意性与设计设施之间的协调统一。

06作品:《杏彩幻境》

▲作者| 王凤仪 阮文洁 黄灵锐 胡与童

专家点评:一、强化银杏元素的系统性融合,需将银杏符号深度植入各核心节点设计,通过形态提取、色彩呼应等方式,让银杏元素不仅作为装饰存在,更成为串联整体方案的视觉主线与文化载体。二、优化植物配置策略,建议以银杏树为核心种植物种,结合场地功能分区规划其种植形式,如阵列式、孤植式等,借由银杏的季相变化(春叶、夏荫、秋黄)增强场地的景观层次与记忆点。三、聚焦情绪装置的功能升级,需进一步细化装置与使用者的互动逻辑,结合光影、材质、声景等设计语言,确保装置能精准捕捉用户情绪需求,实现从“存在”到“有效调节”的功能落地,提升方案的人文关怀价值。

课程紧扣“美化社区”

课程前期

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实地调研

收集一手资料并进行设计创作

课程最终成果将在社区举办实地展览,增强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与影响,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锤炼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深度融合。

敬请关注

欢迎师生们共同参与社区优秀作品展览